子路(前542-前480)姓仲,字子路(又作季路),春秋末鲁国之卞(今山东泗水县东)人。孔子的著名弟子,孔门十哲之一。子路出身贫贱,为鄙人(《荀子大略》),常食藜藿之实(《说苑建本》)。少孔子九岁,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。为人豪爽,自述其志道: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(《论语公治长》)。性格耿直、好勇、果敢、鲁莽,孔子常以由也好勇过我(《论语公治长》),由也果(《论语雍也》),由也(《论语先进》),野哉,由也(《论语子路》),子路,行行如也(《论语先进》)等语来评论他。子路有轻视学问的倾向,认为有民人焉,有社稷焉,何必读书,然后为学,因此孔子认为他在学问上升堂矣,未入于室也,提醒他说:好仁不好学,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,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,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,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,其蔽也狂。(《论语阳货》)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,听到了就要去实行,子路有闻,未之能行,唯恐有闻(《论语公治长》),意即当听到了一件事,还没有做到的时候,就怕再听到另外一件事。子路经常跟随孔子之后,时时保护孔子。他很敬重孔子,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,如孔子在处理南子、公山弗、佛等事情上,子路就表示出自己的不满认为孔子讲为政必也正名乎是子之迂也(《论语子路》)。孔子对子路的直率也比较了解,所以虽然经常批评他,但又承认,自吾得由,恶言不闻于耳(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》),甚至认为,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从我者其由与(《论语公治长》)。子路有较强的行政能力,被孔子许为其政事科的高才生,认为:由也,千乘之国,可使治其赋也。(《论语公治长》)子咱自述其政治志向是:千乘之国,摄乎大国之间,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(《论语先进》)认为他可以在三年里把一个内有灾荒、外有敌人侵犯、夹在大国中间的中小国家治理好,能使国人个个有勇气、懂得道理。子路曾做过鲁国季氏的宰臣,协助孔子堕三都。后从孔子周游列国,曾厄于陈、蔡,以后由卫返鲁。据说曾治理蒲地三年,颇有政绩,孔子三称其善。鲁哀公十四年(前481),小邾国的射来投奔鲁,声称宁与子路相约而不与鲁国盟誓,遭到子路的回绝,认识这样做是不义的。后来又担任了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,遭到卫国发生宫廷政变,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参与了争斗,当被击继冠缨时,还牢记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仪,结果在重新结缨带时被杀,并被砍成肉浆(见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》、《左传哀公十五年》)。子路的言行在《论语》中出现过三十八次,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。孟子曾称赞他有闻过则喜的态度,把他与禹、舜相提并论。唐玄宗时,被追封为卫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河内公,后又改称卫公。